欢迎访问陕西建协建设岗位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就业扶持 > 乡村文化振兴的尽头是每个人的乡愁

乡村文化振兴的尽头是每个人的乡愁

发表时间:2022-01-23 阅读次数: 来源:新华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力量不可或缺。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四川白马花田营造社发起人向勇看来,“乡村文化振兴的尽头是每个人的乡愁”。

  乡村文化资源包括乡村自然文化资源、乡村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向勇认为,这些乡村文化资源统一于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基因和乡愁文化想象。如何活化乡村文化资源?向勇表示,一是要保护好乡村文化遗产,加强乡村留守村民的审美教育,重塑生态、自然、文化的乡村生活美学方式;二是要提取乡土文化基因,凝聚乡民的乡土认同和发展共识,积极引导新村民进驻乡村,引进青年创客;三是要探索公益+商业的乡村价值可持续开发模式,建立可持续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开发的有效机制;四是要打造品牌,积极构建乡土文创IP体系和乡村地理标志体系,通过乡土IP的创意赋能和数字技术的科技赋能,提高乡村农作物品的附加价值,拓宽销售渠道,大力发展乡土文化创意产业。

  向勇认为,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乡土文化产品多种多样,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与保护。首先,要开展乡土文化资源的评估,通过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视角审视乡土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价值。其次,对于以空间环境为载体的文化资源,要注意维持物的原真性,打造物理空间营造的场景式体验感;对于以人为载体的文化资源,要注重传承人的品牌形象塑造和手工技艺标准的时代转化。最后,向勇强调,无论是物质文化资源还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其核心都是故事、形象、价值观的吸引和共情,真正以谦卑的心态、敬畏的心态去亲近乡村、感受乡土、触摸乡情。

  向勇表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保护与活化、守正与创新要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第一,要树立“传统即创造”的观念,让“望见山水、记住乡愁”成为新时代的乡愁意象。第二,要对乡村文化设施、建筑居所等人工造物进行适度调适,在农耕方式、农产品加工流程和非遗技艺等方面继续引入新兴技术、创意设计和现代工艺加以提升。第三,要充分尊重乡村的地方感、在地性、根土性的特征,实施因地制宜的创意营造,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系统化、整体性、长远化的可持续创意转化。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人才、资源、技术、资金、市场等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有效配置,而乡村文化振兴中,人才是关键要素,在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乡村文化成果的分配等方面起到核心的作用。向勇建议,一是应建立县市一级的乡创学院、乡镇一级的乡创营地、村社一级的乡创工作站,积极建立乡创社区和乡创空间,培养乡创规划师、乡创特派员、乡创营造师和乡创运营官;二是制定乡村文化振兴专门人才培养、任用和激励的管理办法,为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搭建社会福利、工资绩效、金融信贷等方面的绿色通道和特殊窗口;三是成立全国乡创联盟和乡村文化产业资源共享平台,推出全国性的乡创人才评价标准、专业技术标准和社会荣誉制度,构建乡创人才的赋权机制和赋能平台。


首页 加入收藏 免责申明 联系我们

建设领域建设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平台 
工信部备案号:陕ICP备2021011767号